一樣的結果,不一樣的體驗
發(fā)布時間:2013-09-26閱讀次數(shù):
即便最終出現(xiàn)了最壞的結果,搶救的過程也能換來家屬心理上的緩沖
7月23日晚,因為一起停車糾紛,一名無辜的兩歲女孩被人狠狠摔向地面。
我愛人那天晚上剛好是夜班,接診了這名女孩。
孩子被送到醫(yī)院時距離被摔到地上已有40分鐘,且瞳孔散大,沒有自主呼吸。結合CT檢查,醫(yī)生判斷其為急性腦干損傷。任何一位醫(yī)生都很清楚這樣的診斷意味著什么,即便全力搶救,也幾乎沒有希望。
孩子的家屬要求全力搶救,醫(yī)生也決定奮力一試。就這樣,孩子被接上了呼吸機,開始了床邊B超。醫(yī)院還從血庫調了血,以解決凝血功能差的問題……
搶救室內,整個病房的醫(yī)生和護士,以及從其他科室請來會診的醫(yī)務人員,都整整一夜沒合眼,做著各種努力。
搶救室外,家屬們處在精神崩潰的邊緣。孩子的父親情緒激動地對醫(yī)生連續(xù)發(fā)問:“我有什么能做的?”“為什么沒有希望了?”“一定要盡全力搶救!”
大家都知道,這樣的搶救必然是花錢如流水。無論是呼吸機的使用費,還是血液產(chǎn)品的購買費,都不是小數(shù)目。與此同時,醫(yī)務人員,甚至那些通宵達旦守在ICU門口的記者也都知道,這個孩子活下來的希望幾乎等于零。
“你們明知道沒有希望了,為什么還要滿足家屬積極搶救的要求呢?為什么還要讓他們花錢打水漂,最后落得人財兩空呢?”我事后問我愛人。
他告訴我,哪怕只有一星半點的希望,醫(yī)生也要試試看,畢竟是一條生命;就算沒有希望了,只要家屬要求,他們也會全力搶救,因為那是對家屬最好的安慰:即便最終出現(xiàn)了最壞的結果,搶救的過程也能換來家屬心理上的緩沖。
事不關己當然能理性面對,但真落在自己頭上,又有誰能不感情用事
為搶救這個孩子幾乎36個小時沒有睡覺的愛人最后對我說:“雖然結果可能是一樣的,但過程可以不一樣。”
是的,結果一樣,但過程不一樣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即便死亡的結果是一樣的,但因為走向死亡的過程不一樣,死亡所帶來的相關問題、相關體驗也會不一樣。
我愛人的專業(yè)與腫瘤相關,很多幼小的孩子被送到醫(yī)院前就已注定時日無多。然而,面對高昂的醫(yī)藥費、痛苦的治療過程,大多數(shù)家屬都會選擇“盡力一試”。我曾不止一次地問過他,也問我自己:“這是為什么?”
他對我說:“事不關己時當然能理性面對,但如果真落在自己頭上,又有幾個人能不感情用事呢?”所以,拋開“萬一有救”的概率不說,即便是年輕子女在面對家中老人離世前的搶救時,明明知道是徒勞無功的,而且老人可能會多受罪,但又有多少子女可以灑脫地放手呢?為讓自己避免良心上的譴責,為給別人留下“孝順”的說頭……這些固然是一部分原因,但我寧愿相信,大多數(shù)人是從內心深處希望鬼門關上的親人能瀕死復生的。
我記起曾聽我愛人說起這樣一件事:一對家庭經(jīng)濟條件不錯的夫婦在知道自己的孩子得了絕癥已沒有治療的可能時,經(jīng)過考慮,要求放棄治療。我愛人告訴我,那一刻,一向替病人覺得“人財兩空”不值得的他,眼睜睜地看著孩子被父母從病房里帶走,忽然覺得心里空落落地難受。雖然他明明知道,也許一個月后,最多也就半年后,孩子冰冷的身體就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。
是的,這就是過程和結果的差異,也是感性與理性的沖突。我們不能將兩者放在理智的平臺上進行比較,也無法用價值簡單地進行判斷。
站在理性那一方的人,要替感性之人、身處其中的人多擔待、多考慮
也許正因為看到了很多生命的離去,我一向覺得自己在面對生死問題時,比其他人要理智一些、灑脫一些。我曾經(jīng)堅持認為,這才是正確的生死觀。所以,我不止一次地勸說那些陷入生死情感漩渦的朋友:“放手吧,沒必要白費力氣了。”“既然搶救是徒勞無功的,又何必堅持?”“再怎么努力,結果是不會變的。”
然而,那天下午我去醫(yī)院,偶然碰到那位被摔女孩的父親跟我愛人打招呼。他看起來精神還不錯,情緒也已經(jīng)平復。我才由衷地覺得,時間是把殺豬刀,所以用醫(yī)生的努力換來家屬接受事實的時間,縱然最后結果都一樣,又怎么能說這過程是毫無意義的呢?
再推而廣之,接受過醫(yī)學專業(yè)訓練的人都知道,在詢問病人病情時要掌握主導權,了解需要了解的內容即可,別被病人的絮絮叨叨“帶跑”了。可作為病人,來醫(yī)生這里尋求的并非僅僅是醫(yī)生的專業(yè)診斷,“話療”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。雖然那些醫(yī)患之間的“碎碎念”對診斷病情、控制病情可能毫無用處,但對病人心理的安慰,對緩解當下醫(yī)患之間的緊張關系總有裨益吧?
再深入地想,醫(yī)患之間的“錯位理解”、冷靜旁觀者與激動當事人之間的差異,其實都是感性和理性的沖突,既無法相互指責,但要相互理解又是何其難!只能說,站在理性那一方的人,要替感性之人、身處其中的人多擔待一些、多考慮一些。畢竟在你眼中相同的“結果”,在別人那里是正被體驗著的不同“過程”。
“有時去治愈,常常去幫助,總是去安慰。”特魯多醫(yī)生的墓志銘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說的不就是現(xiàn)代醫(yī)學與自然規(guī)律、生存與死亡、過程與結果之間的相互關系嗎?
(作者系新華社記者。本文源自周劼人的新浪博客文章)
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